秋分
1973年秋分时间:1973年9月23日 12:21:06 星期日,农历 八月(小)廿七,仲秋
1974年秋分时间:1974年9月23日 17:58:26 星期一,农历 八月(小)初八,仲秋
Autumn Equinox
太阳到达黄经180度
雷始收声 - 古人认为雷是因为阳气盛而发声,秋分后阴气开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了。
蛰虫坯户 - 一些春分出土活动的小虫,在秋分过后也会陆陆续续回到土里,准备过冬。
水始涸 - 水气也不像夏天时那么充沛,将开始逐渐干涸,因此我们会觉得空气越来越干燥了。
秋分(autumnal equinox),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时间一般为每年的9月22或23日。南方的气候由这一节气起才始入秋。从这一天起,阳光直射位置继续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开始昼短夜长。依我国旧历的秋季论,这一天刚好是秋季九十天的一半,因而称秋分。但在天文学上规定,北半球的秋天是从秋分开始的。
斗指已。太阳黄经为180°。秋分这一天同春人一样,阳光几乎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相等。从这一天起,阳光直射位置继续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开始昼短夜长。依我国旧历的秋季论,这一天刚好是秋季九十天的一半,因而称秋分。但在天文学上规定,北半球的秋天是从秋分开始的。
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如古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说。现在的中秋节则是由传统的“祭月节”而来。据考证,最初“祭月节”是定在“秋分”这一天,不过由于这一天在农历八月里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圆月。而祭月无月则是大煞风景的。所以,后来就将“祭月节”由“秋分”调至中秋。
秋分这一天,我国很多地方的农村还有煮汤圆吃的习俗,除了自己食用外,还要煮二三十个不用包心的汤圆,插上细竹签放在田边地头,这就是“粘雀子嘴”,寓意是让雀子不要来破坏庄稼。
很多地方在秋分时节要吃一种叫做“野苋菜”的野菜,有的地方也称之为“秋碧蒿”。秋分一到,全家人都去采摘秋菜。采回的秋菜一般人家与鱼片“滚汤”,炖出来的汤叫做“秋汤”。有顺口溜这样说:“秋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
秋分节气已经真正进入到秋季,作为昼夜时间相等的节气,人们在养生中也应本着阴阳平衡的规律,使机体保持“阴平阳秘”的原则,按照《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谨察阴阳之所在,以平为期”,阴阳所在不可出现偏颇。要想保持机体的阴阳平衡,首先要防止外界邪气的侵袭。
同时,秋燥温与凉的变化,还与每个人的体质和机体反应有关。要防止凉燥,就得坚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秋季锻炼,重在益肺润燥,如练吐纳功、叩齿咽津润燥功。饮食调养方面,应多喝水,吃清润、温润的食物,如芝麻、核桃、糯米、蜂蜜、乳品、梨等,可以起到滋阴润肺、养阴生津的作用。
秋天是肠道传染病、疟疾、乙脑的多发季节,也常引起许多旧病,如胃病、老慢支、哮喘等的复发,患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的中老年人若疏忽防范,则会加重危险。
油酱毛蟹
[配料]河蟹500克(海蟹亦可),姜、葱、醋、酱油、白糖、干面粉、味精、黄酒、淀粉、食油各适量。
[做法]将蟹清洗干净,斩去尖爪,蟹肚朝上齐正中斩成两半,挖去蟹鳃,蟹肚被斩剖处摸上干面粉。将锅烧热,放油滑锅烧至五成熟,将蟹(摸面粉的一面朝下)入锅煎炸,待蟹呈黄色后,翻身再炸,使蟹四面受热均匀,至蟹壳发红时,加入葱姜末、黄酒、醋、酱油、白糖、清水、烧八分钟左右至蟹肉全部熟透后,收浓汤汁,入味精,再用水淀粉勾芡,淋上少量明油出锅即可。
[功效]益阴补髓,清热散瘀。
海米炝竹笋
[配料]竹笋400克,海米25克,料酒、盐、味精、高汤、植物油各适量。
[做法]竹笋洗净,用刀背拍松,切成4厘米长段,再切成一字条,放入沸水锅中焯去涩味,捞出过凉水。将油入锅烧至四成热,投入竹笋稍炸,捞出淋干油。锅内留少量底油,把竹笋、高汤、盐略烧,入味后出锅;再将炒锅放油,烧至五成热,下海米烹入料酒,高汤少许,加味精,将竹笋倒入锅中翻炒均匀装盘即可。
[功效] 清热消痰,祛风托毒。
甘蔗粥
[配料]甘蔗汁800毫升,高粱米200克。
[做法] 甘蔗洗净榨汁,高粱米淘洗干净,将甘蔗汁与高粱米通入锅中,再加入适量的清水,煮成薄粥即可。
[功效] 补脾消食,清热生津。
秋分是表征季节变化的节气。秋分这天,太阳位于黄经180度,阳光几乎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等长。这时,四川盆地候温普遍降至22℃以下,进入了凉爽的秋季。“一场秋雨一场寒”。一股股南下的冷空气,与逐渐衰减的暖湿空气相遇,产生一次次降雨,气温也一次次下降。在川西高原北部,日最低气温降到0℃以下,已经可见到漫天絮飞舞、大地素裹银装的壮丽雪景。秋分以后,四川省雨量明显减少,暴雨、大雨一般很少出现;不过,降雨日数却反而有所增加,常常阴雨连绵,夜雨率也较高。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巴山夜雨涨秋池”的名句,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四川秋多夜雨的气候特色。我省盆地和凉山州秋多绵雨,湿害严重,对秋收、秋耕和秋种影响颇大。要抢晴收晒,理墒防渍,抓好“三秋”生产的质量和进度。同时,还要充分利用秋季阴雨寡照、土土壤墒情较好的气象条件,不失时机地大搞植树造林,努力提高树苗成活率。
年份 | 公历时间 | 农历时间 | 星期 |
---|---|---|---|
1976年秋分 | 9月23日 05:48:11 | 八月(大)三十 | 星期四 |
1975年秋分 | 9月23日 23:55:12 | 八月(小)十八 | 星期二 |
1974年秋分 | 9月23日 17:58:26 | 八月(小)初八 | 星期一 |
1973年秋分 | 9月23日 12:21:06 | 八月(小)廿七 | 星期日 |
1972年秋分 | 9月23日 06:32:45 | 八月(小)十六 | 星期六 |
1971年秋分 | 9月24日 00:44:52 | 八月(大)初六 | 星期五 |
1970年秋分 | 9月23日 18:58:59 | 八月(小)廿三 | 星期三 |
1969年秋分 | 9月23日 13:06:53 | 八月(小)十二 | 星期二 |
1968年秋分 | 9月23日 07:26:10 | 八月(大)初二 | 星期一 |
1967年秋分 | 9月24日 01:38:01 | 八月(大)廿一 | 星期日 |
1966年秋分 | 9月23日 19:43:08 | 八月(小)初九 | 星期五 |
1965年秋分 | 9月23日 14:05:57 | 八月(小)廿八 | 星期四 |
1964年秋分 | 9月23日 08:16:38 | 八月(大)十八 | 星期三 |
1963年秋分 | 9月24日 02:23:27 | 八月(小)初七 | 星期二 |
1962年秋分 | 9月23日 20:35:11 | 八月(大)廿五 | 星期日 |
1961年秋分 | 9月23日 14:42:25 | 八月(大)十四 | 星期六 |
1960年秋分 | 9月23日 08:58:50 | 八月(小)初三 | 星期五 |
1959年秋分 | 9月24日 03:08:24 | 八月(小)廿二 | 星期四 |
1958年秋分 | 9月23日 21:08:49 | 八月(大)十一 | 星期二 |
1957年秋分 | 9月23日 15:26:02 | 八月(大)三十 | 星期一 |
1956年秋分 | 9月23日 09:35:02 | 八月(小)十九 | 星期日 |
1955年秋分 | 9月24日 03:40:50 | 八月(大)初九 | 星期六 |
1954年秋分 | 9月23日 21:55:13 | 八月(大)廿七 | 星期四 |
1953年秋分 | 9月23日 16:05:52 | 八月(大)十六 | 星期三 |
1952年秋分 | 9月23日 10:23:39 | 八月(大)初五 | 星期二 |
1951年秋分 | 9月24日 04:36:50 | 八月(大)廿四 | 星期一 |
1950年秋分 | 9月23日 22:43:32 | 八月(小)十二 | 星期六 |
1949年秋分 | 9月23日 17:05:48 | 八月(大)初二 | 星期五 |
1948年秋分 | 9月23日 11:21:39 | 八月(大)廿一 | 星期四 |
1947年秋分 | 9月24日 05:28:35 | 八月(小)初十 | 星期三 |
1946年秋分 | 9月23日 23:40:34 | 八月(小)廿八 | 星期一 |
1945年秋分 | 9月23日 17:49:44 | 八月(大)十八 | 星期日 |
1944年秋分 | 9月23日 12:01:35 | 八月(大)初七 | 星期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