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76年前的今天,1947年9月2日(农历1947年7月18日),里约热内卢条约签署。
1947年9月2日,美国与拉美18个国家共同签订了“美洲国家间互助条约”,即“里约热内卢条约”。这一条约是美国自1947年初就已开始酝酿推动,自“杜鲁门主义”宣布后更进一步加紧筹划而促成的。它是在“查普特庇克议定书”基础上又进一步发展,并且多了“冷战”的背景。这一条约最主要的条款是,规定“对任何一个美洲国家的进攻都将被视为对所有美洲国家的进攻”,因而缔约国有义务对直接受害国采取援助措施,并通过适当的机构采劝集体措施”。条约所列举的可能采取的行动包括使用武力。
值得一提的是该条约援引了联合国宪章第51条关于区域性防御权利的条款,而这一条款恰好是美国方面为了使泛美体系合法化而倡议的。原来敦巴顿橡树园的议案中没有这一条款,而且规定“未经安理会授权,不得依区域安排或由区域机构采取执行行动”。“查普特庇克议定书”通过后,显然与此条款相冲突。因此在旧金山会议上,美国支持拉美国家反对这一规定。最后由范登堡提出一妥协方案,既承认安理会最高权威,又允许泛美体系发挥作用,最后即以联合国宪章第51条的形式获得通过:联合国任何会员国受到武力攻击时,在安全理事会采取必要办法、以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以前,本宪章不得认为禁止行使单独或集体自卫之自然权利。会员国因行使此项自卫权而采取之办法应立即向安全理事会报告,此项办法于任何方面不得影响该会员国按照本宪章随时采取其所认为必要行动之权责,以维持或恢复国际和平及安全。
现在“里约”又反过来引用这一条款,其实都是美国一手操纵的。
“里约”的重要性在于它是第一个在美国领衔下的集体防务条约,为以后“北约”等一系列防务集团开创了先例。它的适用范围也不仅限于拉美国家,本来美国提出的草案含糊其词,因多数拉美国家担心为美国在世界各地区的冲突承担义务,坚持划定了范围,即包括格陵兰、阿留申岛、百慕大等地区在内的大片西半球地区。另外,在“杜鲁门主义”之后,美洲国家发生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也被列入外来侵略,这也是美国积极推动该条约的目的之一。
[ 公元前0 年 ] 9月2日 亚克兴海战
[ 831 年 ] 9月2日 晚唐大诗人元稹逝世
[ 1332 年 ] 9月2日 元朝皇帝元文宗图帖睦尔逝世
[ 1666 年 ] 9月2日 伦敦大火
[ 1820 年 ] 9月2日 大清嘉庆皇帝驾崩
[ 1838 年 ] 9月2日 夏威夷王国利留卡拉尼女王出生
[ 1845 年 ] 9月2日 阿根廷共和国第一位总统里瓦达维亚逝世
[ 1853 年 ] 9月2日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奥斯特瓦尔德出生
[ 1856 年 ] 9月2日 太平天国“天京事变”
[ 1861 年 ] 9月2日 《中德通商条约》在天津签订
[ 1865 年 ] 9月2日 爱尔兰物理学家、数学家哈密顿逝世
[ 1870 年 ] 9月2日 法国在色当战役中惨败
[ 1872 年 ] 9月2日 国际工人协会在海牙召开代表大会
[ 1879 年 ] 9月2日 朝鲜民族主义者安重根出生
[ 1898 年 ] 9月2日 恩图曼会战爆发
[ 1905 年 ] 9月2日 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
[ 1910 年 ] 9月2日 著名诗人郭小川出生
[ 1914 年 ] 9月2日 日军在山东登陆
[ 1931 年 ] 9月2日 红军粉碎第三次围剿
[ 1937 年 ] 9月2日 “奥运之父”顾拜旦病逝于日内瓦
[ 1944 年 ] 9月2日 日军进攻广西
[ 1944 年 ] 9月2日 伊犁起义打响
[ 1945 年 ] 9月2日 朝鲜三八线划分
[ 1945 年 ] 9月2日 阎锡山秘密收留军
[ 1945 年 ] 9月2日 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
[ 1947 年 ] 9月2日 里约热内卢条约签署
[ 1954 年 ] 9月2日 《公私合营工业企业暂行条例》通过
[ 1957 年 ] 9月2日 美国阿肯色州发生“小石城事件”
[ 1958 年 ] 9月2日 中央电视台正式开播
[ 1960 年 ] 9月2日 哈瓦那宣言发表
[ 1967 年 ] 9月2日 “布痕瓦尔德的野兽”在狱中悬梁自尽
[ 1969 年 ] 9月2日 第一个ATM自动取款机在纽约亮相
[ 1974 年 ] 9月2日 中国著名花鸟画家王渔父逝世
[ 1975 年 ] 9月2日 埃以签署西奈协议
[ 1980 年 ] 9月2日 国务院批准进一步扩大企业自主权
[ 1982 年 ] 9月2日 中国首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开幕
[ 1986 年 ] 9月2日 邓小平接受华莱士电视采访谈中苏、中美关系
[ 1992 年 ] 9月2日 中国物价改革闯关成功
[ 1997 年 ] 9月2日 中美洲国家决定建立中美洲联盟
[ 1998 年 ] 9月2日 马来西亚副总理安瓦尔被撤职
[ 2012 年 ] 9月2日 高昌昊从艺18年不幸去世
[ 2016 年 ] 9月2日 三星Note7深陷“爆炸门”